关于包装机械的一点粗浅思考
Industrie99
5月12日, 20182017年,作者曾去了三次德国,看了四个工业展会(汉诺威工业展、杜塞尔多夫InterPack、汉诺威EMO、纽伦堡SPS)。对于中德两国的机械工业差距,有一些自己的思考,与大家分享,不一定正确,权当抛砖引玉。
一、我国和国外包装行业的差距
就机床行业而言,我们和国外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,在EMO机床展,基本都是欧洲企业,日本企业不多,中国企业就更少了。欧洲在机床方面有很深厚的设计和制造功底,而机床的高精度特点决定了这个行业具有很高的门槛。在InterPack上,中国厂家就多了不少,但相对欧美企业来说,国内的参展商展台面积都很小,即便是如永创和中亚这类国内的大企业,在InterPack上也还是小字辈。
拿InterPack和EMO两个展会做对比,可以看出一些背后的东西。限于国家工业基础和市场环境,我们在机床行业确实有落后之处,但在包装这个轻工领域,落后的差距似乎没有那么大,国内的包装机械在一些普通机型上已经开始抢占欧美品牌市场,甚至在一些高端机型,也拿到了入场券,可以和国外企业一较短长。
包装机械行业的进步,一方面是我国工业基础的发展,以及国内的巨大市场,给了国内企业起步的机会,另一方面,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,在各类机型的研发上,有先进企业作为参考,并在一些地区形成了区域特色,具备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链。
而国内的机械厂家也在两极化,像中亚这种大的公司逐步在各方面向国外企业看齐,这类国内的头部公司,有规模、资金、人才的优势,未来可以和国外品牌正面竞争,或者通过收购等方式进入到国际竞争中。这类公司,基本上集中在一线城市。
如果就某些包装机械产品,机械本身的差距也许在缩短,但在整体竞争力上,个人认为差距在不断增大。目前国内机械产品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两点:价格和交货期。价格是所有产品竞争最简单的方式,但并不会永远有效。对于采购方而言,价格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,但不是唯一因素,尤其是大企业,有一套成本计算体系,举例来说,一台设备的相关成本有:
- 采购价格,以及因为采购设备带来的资金使用成本,如贷款利息
- 房租,这个不仅和机器的占地面积有关,也考验整个厂房的设计能力
- 原料的成本
- 能耗,节能,这点比较容易理解
- 人工,会涉及机器的调试、操作、维护
- 浪费,因为品质、停机等各种原因带来的无效支出
可以看到,机器的采购成本只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,举例来说,一台设备,国产设备20万,进口设备50万,如果该设备的年产值为1000万,如果生产效率差10%,一年的产值差即有100万,如果利润率高的话,一年即可赚回采购价格的差额。这时,对于客户而言,选择进口设备,对其更有经济价值,更不用说进口设备的品牌效应,能让一些以加工工厂更容易接到订单。
从这个角度,尽管目前经济形势不错,但国产设备面临的考验会比以往更为严峻。
一台优秀的机器,应该是这样的
- 品质,合格率越高越好
- 速度,每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越多越好
- 原料的成本
- 稳定,除了必须的维护保养之外,尽可能在最高速度下稳定运行,出现故障能够第一时间解决
- 原料消耗低,比如裁切的废边占比低、机器调试所需要的原材料少
- 提供整线设计能力,能够以最小的占地面积,最少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中转,最少的人工消耗,来完成生产
- 信息交互和网络能力
除了上面几点和技术相关的方面,还要考虑服务、用户体验等方面。服务这个话题,展开来说,完全可以写一本书。如果要对目前中小包装厂商的服务下个定义的话,还处在用雷锋精神感动人的阶段,离专业化的服务很远。客户需要的服务,其实只有一种,即利润最大化,为客户提供利润最大化的规划和产品,这是机械厂家的核心竞争力。
用户体验,是近年来到处可见的热门词,也是国内外机械差异的另一重要因素,就如我们日常使用的轿车,宝马和大众有着完全不同的用户体验,即使是价位近似的BBA,各自也有不同的定位和体验。在包装机械行业,经常会听到国内厂家说“xxxx(国外品牌)其实和我们差不多,只是品牌比我们大”,这句话中,从表面上来看,是一个品牌问题,深入来看,则会涉及两个方面,第一个就是用户体验,就比如对于一个不知道汽车价格的人,站在大众和奔驰面前,肯定会选择奔驰,因为奔驰的设计、外观、手册等等体现了它的高档性。同样,在机械设备领域,国外厂家不仅有其国家的工业基础做背书,在用户体验的营造上,也是不遗余力。第二个方面,是品牌的稳定性,这个品牌在品质、服务等等方面,已经经受住了时间和时代的考验,不符合客户利益的厂商已经被淘汰。可以说,时间是不可跨越的竞争力。
关于用户体验的另外一个方面是情感,国外的设备普遍看着比较时尚,而且各自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,就如BBA,在同样价格档次的市场,三个品牌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。之前可能由于为了生存,大家对这方面不够重视,但现在的时代不同,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来说,国内机械厂家的老板,他们的子女是否会愿意接班,很多时候老板的子女们都觉得自己家里的机器做得比较low不愿意接班,而机械厂家老板,也会觉得做实业太辛苦,不希望子女承受这个压力,吃这个苦。
二、目前还有哪些潜在的危机
1、巨头企业的竞争
中国有句话,叫做乱拳打死老师傅,目前国内厂商在中低端市场对国外品牌的对抗,可以用这句话来形容,但这个老师傅还没有被打死,只是失去了其低端市场。所以,最直接的潜在危险,还是来自于我们的老师傅,国外企业。
尽管我们相比于国外企业有更高的增长率,但我们也要看到,被我们抢占的市场,有我们竞争力增强的因素,但更多还是对手太守旧了。就如Nokia,曾一度是手机王者,其溃败可谓是一夜之间。如果要来做个类比,在产品方面,国内品牌更像Nokia一些。很多国外企业在国内不断扩张,比如收购国内企业,或者推出经济型产品的。他们有更强大的资金优势、人才优势,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,就是可以对国内企业实行降维打击。
再换个思路,如果中国企业收购了国外品牌,再来竞争,那收购国外品牌的会是哪些企业?我们看到美的收购了KUKA机器人、中化集团收购了德国注塑机巨头克劳斯玛菲,这些收购方的体量,都不是目前任何一家包装企业可以比拟的。
2、格局的变化
目前IT巨头正在向所有能渗透的地方渗透。这会带来一些后果, 其一就是用户的洗牌,随着消费升级和中国制造的崛起,像宝洁这样的跨国公司也走向衰落,国产消费品牌的崛起对国产包装机械厂家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。一方面国产消费品品牌会倾向于国内包装设备,另一方面,如果国内包装机械厂家不能从整体水平上提高自己水平,这个先机可能会失去。尤其是客户变大之后,对于设备的品质要求、管理规范等等方面的要求,都会同步提高。
其二是IT巨头会联合一些机械品牌一起打市场,在技术、金融方式等方面,国外企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各类资源,如果IT巨头和国外品牌联合,对于国内企业的打击,可能会毁灭性的。而国内机械企业,在这方面,缺乏经验,数千万销售额的体量和羸弱的人才储备、管理体系,都不足与其对抗。而随着5G、TSN等技术的应用,传统的单机控制方式可能会被联网设备所取代,在这方面,国产设备还没有做好准备。
3、发展后劲不足
对于包装机械厂家,目前最难的是人才环境的问题,所有的问题都需要人来解决。我国制造业发展时间不太长,造成人才不是太充裕,同时由于制造业利润低,在薪资方面、工作环境方面难以和IT、金融等行业相比,也无法吸引优秀的人才进入这个行业。另一方面,就一些包装机械集中区域而言,房价高企造成技术人员难以融入当地生活。还有一个难题是组织水平问题,尽管国内企业正在蓬勃发展,但在公司体量、管理水平上,离国外厂家还有很大差距,同时,又要面临IT等行业的跨界竞争。在2C业务的无序烧钱之后,目前众多投资机构都在把目光投向制造业,这对制造业是个利好消息,但如何用好资本带来的资金和资源优势,会是摆在国内包装机械厂家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。
三、对包装行业的一些建议
尽管现实要面对许多困难,但作为制造业人,还是要奋勇向前。目前中国已经是最大的市场,全球的自动化公司都在为中国提供服务,我们可以很便利地获得各种PLC技术、运动控制技术、IT技术,但如何应用好这些技术,增强竞争力,还需要做很多工作。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建议,按照基础性和可执行性做了排序,先做好数字化和标准化工作,并在管理水平提高基础上提升设备本身性能,同时增强软件实力,在工艺、材料等方面对未来开展铺垫。
1、数字化和标准化
为何是数字化而非自动化,数字化可以理解为用数字来描述现实世界,只有整个公司的所有活动能用数字来描述了,才能评价公司运营的好坏,乃至证明机械设备的性能和品质。刚上面提到国外机械的稳定性是经过时间检验的,那一个小的包装机械企业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证明自己机器的性能,数字化是唯一的道路,用数字来证实每一个设计的合理性,并对设备运行进行跟踪,用真实数字来证明设备在客户处的实际使用情况。如果这个数据不好看,也可以作为改进的依据。
同时,包装机械这个行业,门槛不是太高,很多中小型包装设备厂家的机械设计缺乏理论做支撑,大多是靠经验,缺乏原创和改进的实力,而同质化的竞争也导致厂家的利润十分有限,无法支持大的研发投入。在这个情况下,设法对研发、制造过程进行数字化,一方面有利于机械厂家的成长,并进行经验的积累,用大数据来辅助研发,另一方面,在这个门槛不太高的行业,只有一分一厘地把不必要的成本降下来,提高利润,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,才有可能慢慢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。
另外,在工业4.0时代,数字化已经成为客户的基本要求,只有进行数字化和标准化,才有可能为客户提供整厂的解决方案,提高自己和客户的整体竞争力。
2、持续+系统化的改善
对于提高,个人认为有两个方面,一是建立更高的标准,并以此对照高标准下目前企业存在的问题,并朝这个标准去前进。二是用户体验的提高。
建立更高的标准,看似简单,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,建立什么样的标准,为什么建立这个标准,如何将标准细化,如何一步步细化到可执行的层面,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性工程,就如打仗一番,一个企业如何以一个步伐前进。华为可谓这方面做得最好的,但其学费也是高昂的,任正非曾请了不少咨询公司进行咨询,对于华为内部的非议,任正非的看法是,咨询公司说得对的,我们学习,说得不对的,不理会就是。
这个标准可以是性能、品质、成本、交货期、销售额。。。但最终来说,每个数字化的指标,都可以不断分解到最低的层级,并以此来指导企业的行为。
用户体验,是一个不太好数字化的概念。相比于国外的机械品牌,我们在这方面确实比较落后,一方面是国人在这方面缺乏重视,或者说国内市场竞争还没有到这个程度,另一方面国人相对含蓄,不善于表达。但国外厂家,尤其是德国企业,对于产品设计等方面的重视程度,是目前我们望尘莫及的。一般来说,大家会想到VI、工业设计、操作UI等,但广义的用户体验应该包括厂家和客户之间发生的所有行为,如广告、工人操作、销售工作、服务工作等,除了增强产品本身的竞争力之外,对内也有很重要的凝聚作用,以及对人才的感召力。
3、核心程序和应用程序的分离。
目前,包装行业中除了少数体量大的厂商之外,大部分厂商的应用开发都依赖于自动化供应商。而自动化供应商往往期望通过大面积推广来获得收益,这会造成同质化的竞争。尽管机械厂家都希望自己掌握核心内容,但经常由于某些原因,无法支付或者不愿意支付开发及保密费用。这时候,必须要把核心程序做一个隔离。
对于核心的运动控制等,可以交给供应商来做,但对于机器的整体功能设计,必须握在自己手中,一方面,避免同质化,建立自己的研发体系,另一方面,可以随时进行功能更新,只有不断发展和更新,才有更广阔的天地。这个部分的工作门槛不是非常高,对于机械厂家来说,核心问题是机械公司如何去管理软件人才,不管是外包,还是自己招聘人员,都必须和机械等方面形成一个有机体。这个有机体还要纳入用户体验等环节,最终让技术本身在竞争力中的占比不断下降,以避免产品的同质化。
4、对于材料、工艺、机械等研发投入和市场调查
果说国外品牌的价格高,成本高,其实很大部分是用于研发、推广、人工,单论机器制造成本的话,借助其管理水平和规模优势,国外企业不一定比国内企业高。而国外企业给国内厂商带来的红利则是市场教育,往往国外企业开发了某个新市场,国内企业跟上。但未来这个方面可能会有变数,因为国内包装机械用户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,中低端机械设备的客户群正在弱化。如同任正非说,要感谢苹果,苹果教育了市场,但我们也要看到,华为的研发投入水平在国内是屈指可数的,包装机械行业也是如此,在享受国外品牌带来的市场红利之后,必须要设法增加研发,齐头赶上。
个人以为未来会有几个方面值得探索,所有的材料、工艺等方面会向这些方向去
- 环境保护,包括减少不可回收材料的使用,节能降耗等
- 食品安全,从追溯到生产环节的控制,食品安全会越来越严格
- 医药健康,随着财富集中和人口老龄化,医疗方面的投入会越来越大
- 个性化,在某些产品上,个性化和小批量的生产会成为常态
以上一些想法,是个人一些浅见,也许看起来会有些悲观,但作为技术背景的人来说,宁可把困难估计得大一点,见微知著,才能更好地提高我们的竞争力。从内因来说,是否保持一颗平常心,并持之以恒的改进,同时又要有抓住机会大跃进的勇气和魄力,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。如何提高技术、管理等各方面的整体水平,提高在包装行业乃至互联网时代的话语权,正在考验每一个包装行业的从业者。